导读:5nm不再是梦?DUV光刻设备启动测试柳荷投资,外媒:ASML霸权动摇?
限制与封锁,究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,还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催化剂?至少从光刻设备的发展进程来看,答案似乎更倾向于后者。
日前有报道显示,一家初创企业所生产的DUV(深紫外)设备已进入测试阶段。尽管该设备并非当前最为先进的EUV(极紫外光)设备,但通过运用多重曝光技术,在极限条件下能够实现5nm制程。此前,业界普遍预计DUV光刻技术大约会在2030年左右得以实现。然而,实际情况如何呢?这一目标竟提前了五年达成,以后5nm不再是梦!
可以说,DUV光刻技术的诞生,无疑打破了ASML所宣称的“20年技术壁垒”……对此外媒也纷纷表示:ASML霸权动摇了
01 科技“封锁”再次来袭?柳荷投资
为何说这是一场“科技”封锁,而非单纯的“半导体”封锁?答案隐藏在对手的底层战略之中。他们的目标并非仅仅是阻止先进产品的制造,而是企图通过禁锢先进制程的发展能力,扼住人工智能、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的“算力根基”。
然而,如今这一策略正逐渐失效。在制程领域,28纳米是一道关键的分界线。它不仅能够覆盖绝大多数工业与消费场景,也是向更先进制程实现突破的基石。此次的DUV光刻设备,恰好实现了从28纳米到5纳米的全范围覆盖。通常而言,外部限制的核心目的是阻止相关方掌握7纳米以下制程的能力。如今,不仅达成了这一目标,更意味着具备了搭建5纳米产业链的能力。当“算力根基”不再受制于他人,人工智能、自动驾驶等高度依赖强大算力的科技领域,自然能够摆脱被“卡脖子”的风险。
历史上,ASML在28纳米节点的研发进展较为迟缓,而彼时尼康和佳能已提出新一代光刻方案。为维持ASML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,美国曾亲自出面给予扶持,助力其构建紧密的产业联盟,并引入台积电、三星等顶尖力量共同开展研发工作。也是在美国的推动下,台积电提出的浸没式方案成为了DUV(深紫外)光刻技术的主流技术来源,ASML也因此得以获取顶级资源。一台DUV光刻设备背后,是来自5000家供应商提供的10万个精密零件,可谓汇聚了全球的智慧成果。
而如今,依靠自身力量成功制造出了DUV光刻设备。这不仅意味着对手失去了一张“王牌”,更意味着其必须直面在先进制程领域发起的竞争。过去,仅凭庞大的市场规模,就足以让ASML、英伟达等企业感受到竞争压力。如今,具备了先进制程的技术实力柳荷投资,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无疑将进一步提升。
02 从“被卡脖子”到绝地出击!
需明确的是,英特尔、高通、美光等企业的核心业务范畴与主要营收来源正是先进制程市场。这些企业最为忌惮的,并非对手实力的强弱,而是在某项技术实现突破后,输出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成果,更是在市场上的话语权。毕竟,在全球范围内,能够提供从设计、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屈指可数。
由此可见,无论是在半导体领域,还是在生物科技领域,相关发展态势均有力地表明:即便面临技术封锁,依然能够实现技术突破,并且能够凭借系统化思维达成追赶目标。
03 科技话语权面临重构?
当前的人工智能浪潮,对先进制程技术存在高度依赖。无论是处于科技前沿的大模型训练、自动驾驶领域,还是高性能计算范畴,几乎都构建于5纳米、7纳米这类先进制程之上。其背后潜藏着一个规模约达20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。
此次成功实现自主5nm制程的量产,意味着从训练环节到推理过程,从云端应用到边缘计算的人工智能应用,都将拥有自主可控的算力支撑。人工智能企业也将切实具备与西方行业巨头展开正面竞争的实力。而这也将让ASML霸权动摇!
一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领先地位,那么这价值20万亿美元的市场格局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。诚如业内专业人士所言:“当真正掌握自主可控的先进光刻技术,科技产业的权力版图或将迎来彻底重塑。”
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